当前位置: > 山西信息港 > 旅游信息 >

“汉唐名郡”发力全域旅游

发布时间:2018-05-29 来源:未知 转至微博:

  季春时节,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教授又一次率团来到永州江永县勾蓝瑶寨,此行,他们将协助当地政府对水龙祠壁画进行抢救性保护。

  “勾蓝瑶水龙祠壁画是目前所见的我国南方地区地面建筑中遗存年代最早、面积最大、规模最盛、题材与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壁画。”胡彬彬说。从1992年第一次到永州考察传统村落,这些年,胡彬彬一直密切关注当地传统村落,先后去永州进行了三十多次田野考察,发现了大量文化价值极高的古建筑。

  地处湘南边陲的永州自公元前124年始置泉陵侯国以来,已有2100多年建制史,有“汉唐名郡”之美誉,这片文化厚土至今保存大量古村落古建筑。千年古村上甘棠、零陵周家大院、新田龙家大院、祁阳李家大院、勾蓝瑶寨等一批古建筑有如熠熠明珠散落其间。

  随着全域旅游的推进,当地古村落不仅引发传统文化学者关注,也聚焦了海内外游客的目光。

  古村游助力乡村振兴

  笔者近日来到江永县勾蓝瑶村。走进勾蓝瑶,犹如走进一幅山水田园画,古村群山叠翠,绿水环抱。穿村而过的石板路旁,错落着别致的古民居。

  勾蓝瑶村村主任欧阳明俊介绍说,村里的石板路是潇贺古道的遗迹,这条古官道,曾是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要道之一。乡村游的兴起,让勾蓝瑶村声名鹊起,游客纷至沓来。

  “很多游客希望在村里住宿,我们准备在附近山谷建设17栋木屋。”欧阳明俊说,游客日渐增多,村里已成立旅游开发公司,将古建筑民居作为村民入股的资源,参与公司运营,同时也在设法改善配套设施。

  瞄准乡村游的消费潜力,不少村民纷纷开设土特产店。

  “去年在村里卖梭子粑粑赚了一万多元,希望今年生意能更好些!”年近5旬的村民田多华和妻子正在自家房屋旁搭建竹屋。

  “每到周末游客特别多,五一、国庆更是人山人海,一天能卖几百碗凉粉。”离勾蓝瑶村不远的上甘棠古村,卖凉粉的何玉池也在为即将到来的假期销售高峰做准备。为照顾上高中的小女儿,她辞掉广东的工作,在村里的步瀛桥边摆起凉粉摊,上一个黄金周的火爆销售场面令她记忆犹新。

  上甘棠村依山傍水,风光秀丽,有1200年历史,至今保存着200多幢明清时期的古民居。自宋代以前,周姓族人就在此聚族而居,耕读传家。该村2017年曾入选中国最美古村落,吸引了大批自驾游客。

  永州的文化魅力不仅在于古村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是湖湘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重要源流,舜文化、柳文化、女书文化、瑶文化等千姿百态。如今,这些瑰丽灿烂的文化资源已成为发展旅游的强劲动能,不断激发富民强市的新动力,造福一方百姓。

  创意项目带动产业升级

  “我们引进了300多个莲花品种,还有一个半月,这里将长满莲花。”站在道县濂溪书院前的广场上,濂溪金丰农业总经理彭为成描绘着“千亩莲池”的美景。

  一千多年前,彭为成脚下的这片土地,曾孕育了宋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周敦颐,其创立的理学,被认为是孔子、孟子之后儒学最重要的发展,对中华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周敦颐是古代清官的典范,一生志行高洁,名作《爱莲说》以文载道,其“爱廉守洁”的思想传遍中华、绵延千年。

  2017年恢复重建的道县濂溪书院占地37.2亩,古香古色、气势恢宏,随着配套景点陆续建成,这里将打造成集历史文化、廉政文化、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乡村游景点。

  彭为成在道县土生土长,自幼吟诵《爱莲说》,他一直想将家乡的“莲文化”变为有形的文化产品。2015年,事业有成的他返乡投资,配合当地政府开发“爱莲小镇”项目,在濂溪书院前打造千亩莲池等配套景点,现已初具雏形。

  “已经种了四五百亩,以后还会扩大规模,这里将是世界上品种最齐全的莲花池。”彭为成对投资的项目充满信心。

关键词:

企业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