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山西信息港 > 旅游信息 >

博物馆旅游火了

发布时间:2018-05-29 来源:未知 转至微博:

  “博物馆现在太火了!”

  提到观看博物馆展览要排长队的现象,喜爱逛博物馆的叶襄表示:“如今想看一场精品展览,得提前搜集信息,参考网上的参观攻略,否则那些大展与精品展就很难看到。每次遇到精彩的展览,外面都有很多人在排队。”

  2016年,在某视频网站上,3集电视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点击量超过数百万,累计有8.4万弹幕评论,热度不减。后来的《假如国宝会说话》《国家宝藏》等节目,也受到人们的极大欢迎。人们对于文物和博物馆的热情被点燃,去博物馆过周末也成为很多人的主动选择。中国人开始爱上博物馆了,博物馆旅游也在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体验中感受历史记忆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成立,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博物馆旅游也将迎来一个爆发期。”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执行主编肖建勇给出这样的判断:“旅游是一种场景制造业,文化是一种内容制造业,文化旅游的本质即场景文化体验。博物馆旅游作为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业态,场景文化体验营造直接关系其成败。”

  如今,博物馆单调的讲解方式和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更想在体验中感受文物承载的历史记忆。如果博物馆能在场景体验和文化体验上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人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在厦门旅游时,遇到了一家私人的花茶博物馆。博物馆其实是在讲述这个家族做花茶的历史。他们不收门票,也不推销产品,但会教你如何烘茶、泡茶与品茶。那个花茶香实在是太诱人了,最后我又多走了几十米,去他们小店买了花茶。”谈及旅途中逛博物馆的经历,在北京上大学的徐宁欣非常兴奋。

  平时,她也喜欢逛北京历史类的博物馆,尤其喜欢首都博物馆的民俗展。“民俗展中那些泥塑人,尤其是老北京茶馆的小厮塑像,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他的表情与动作非常生动,和电视剧里演的不像,却很像我们身边的人。看了之后,我会想,原来这就是老北京生活,原来老北京的人是这样子喝茶的!”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的符号,博物馆及其馆藏文物是对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文化记忆的传承。除了做好考古研究、文物保护工作,博物馆的一大职能还在于向人们传递文明记忆,用优质的展览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一次令人难忘的博物馆之旅,必然是让人获得了某些未曾了解过的知识,又或是深刻的感受或体验,而不能让人空有走马观花之感。

  连接线上与线下

  打开微信小程序“知亦行博物馆”,就能看到北京地区目前正在进行的展览。点开介绍页面,里面有关展览的信息非常丰富,包括时间、地点、费用、展览介绍等。而那些已经结束的展览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张大千艺术展”,网友们依旧可以在小程序中查到相关信息,并欣赏艺术大家的一小部分作品图片。除了展览信息,小程序中还能容纳很多功能,比如推荐相关文章和书籍、按照地域和日期进行检索等。

  网络技术的升级换代使得博物馆旅游场景从线下扩展到线上,同时,线上的推广也给线下带去更多的人流量。目前,有相关企业专门面向那些喜欢博物馆、喜欢展览的人群,利用自媒体平台、组织社群、开通网络直播、打造手机移动客户端和小程序等形式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线上展览服务,连接线上与线下。

  在博物馆旅游变得更加火热的今天,很多人都在从事着与博物馆相关的事业。他们利用网络科技给人们带来更多看展览的便利,也将博物馆之美、博物馆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传递给更多的人。“我们并不是要起替代的作用,而是想通过线上的渠道吸引更多人花时间投入到博物馆的展览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生活品质。”知亦行CEO王洋这样说道。

  在《中国文化旅游发展报告2017》中,肖建勇认为,当前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已由有限资源转化为无限创意和科技创新。在博物馆旅游中,展览形式和观展方式的创新仅仅是一个方面的创新,最重要的还是博物馆旅游产品创新。未来博物馆旅游发展也应该遵循这一道路,充分挖掘博物馆馆藏文化,毕竟文物背后的内容而非仅仅是器物本身,才是最吸引人和最能打动人的。

关键词:

企业商讯